{讀書不是最重要的事}(創作者 歡喜自在的~黎蘋)
孔子(公元前551年-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人,儒學鼻祖。他打破“學在官府”的傳統,創立私學,且招收對象不論貧富貴賤,“有教無類”。五十歲後,孔子曾任魯國中都宰、司空、司寇等職,因在政治鬥爭中失敗,流亡國外。晚年回國,整理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記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等古代典籍,直到去世。
讀書不是最重要的事
孔子說: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
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中國人把讀書看成了最重要的事,一個孩子從四、五歲上幼兒園,一直到大學畢業,父母對他或她的要求都是“好好學習”,只要成績好,其他方面一概從寬,所以很多孩子念到高中畢業,連一雙襪子都沒有洗過。
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不一樣,他說: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”“弟”即“悌”,敬愛的意思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在家裏能夠孝敬父母,在外面能夠敬待朋友,對其他人能夠秉持一顆好心,友善對待,主動跟品行好的的人交往,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,再來讀書學習。這意思是說,先學習做人,再學習知識。做人方面沒學好,一味學習知識,就是本末倒置了。
一位作家曾說,一個人一輩子能把身邊七八個人的關係處理好,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。這七八個人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,如父母、兄弟、妻兒,或關係最密切的人,如朋友、上司、同事、下屬。意思就是說,只要把圈子內極少數人的關係處理好,必然事業順利,生活和美;反之,絕大多數煩惱、痛苦都是身邊人帶來的,其原因是沒有把關係理順。關係沒有理順的原因是做人功夫沒有學好。難怪有人說: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。